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购车的尴尬

我单位门口的街道很长。在这条马路上,开设了十家左右的汽车 4S 店,而且距离单位都不算远。但是买车却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因为牌照不易得。

根据当前的政策,取得普通机动车拍照有两种途径:摇号和竞价。看字面很容易理解,摇号么,抽签、凭运气;竞价就是拍卖,出价高者得标。竞拍成交价的均价通常在两万以上,如果不想多花钱,只能参与免费的摇号。摇号每月进行一次,放出几千个名额,然而在数十万的抽签者哄抢下这些名额完全不够看。

最近几个月来看,摇号中签率稳定在 0.43%,概率低得可怜。同事和朋友中手气爆棚只参与了一、两次就摇上的偶尔会有,当然,更多的是摇了几年也没中的。来算个数字吧。即便中签率会逐月降低,我们仍按照 0.43% 的概率来计算,那么连续五年摇号不中的概率:

( 1 – 0.43% ) ^ ( 12 * 5 ) = ?

结果居然高达 0.772,刚刚说过,这还是低估了的数据。所以,摇上号了,喜滋滋的花钱去提车;没摇上又不急的,接着慢慢等;没摇上又急用车,只有痛痛快快多花两万消灾最实惠。但是两万块左右的额外开销,即便是经济条件好一些的买主,也还是不情愿拿的,更不用说手头不宽裕的了。

这个政策实行有几年了,身边听到的抱怨却并不多。但仔细想想,这政策针对的不正是我和我身边的这些平头老百姓吗?官员几乎不需要自己配备车辆,富人拿出两万拍个号牌不疼不痒,唯有平民百姓左右为难。而交管局却靠着平均单价两万多的高价发放几千个号牌大肆发财,粗略算下就知道,每个月有六、七千万收入进账。

为什么交管局不去花费人力物力去调查下申请购车人对汽车的需求度,然后按照这个数据排序来发放购车指标?因为买主太多了,每月近百万申请人,根本不可能逐一去调查,而且需求度的标准不容易做到客观、统一。所以简化解决方案,大多数人平均分配,少数人出钱了事。这样既照顾了多数人的相对公平,又给有迫切需求的人开了个特殊窗口。毕竟花钱好办事,这符合国人的思维方式。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哈哈网 » 购车的尴尬

评论 抢沙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